不斷的痛苦
有關性別不安的醫治,青春期發育阻斷療法產生的問題
出版文獻:The New Alantis- A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Society
作者: Paul W. Hruz, Lawrence S. Mayer, and Paul R. McHugh
撮譯自:https://www.thenewatlantis.com/growingpains
未知因素可以傷害我們
對未成年人士,使用青春期發育抑制術和跨性別激素,是一種極端措施。這個做法假定同意接受治療的青少年、法律上同意進行治療的家長或監護人,並正在研發和實施治療法的科學家和醫生,皆具備相關豐富知識和能力。我們經常聽到神經科學家說青少年的頭腦還欠成熟,未足以作出可靠的理性決定,現在卻有人要我們指望一些本身就情緒不穩的青少年在12歲甚至更小的年紀,便能就自己的性別認同和一些影響重大的治療方法作出決定。儘管科學界對於性別認同問題的性質至今所知極少,我們還是期望家長和醫生能夠評估青春期發育抑制術的種種利弊。
有謂青春期發育阻斷療法是可以全面復原,使人以為影響沒有那麼嚴重,但科學證據並不支持這個說法。性别認同障礙患者抑制青春期發育之後,能否重新開展兩性各異的正常發育過程,還是個未知數。有關兒童在停止青春期發育抑制之後,能否發育出正常的生殖功能也未有定論。同樣難說的是:有關兒童一旦恢復其原生性别的青春期發展,他們的骨骼和肌肉能否正常發育。再者,使用青春期發育抑制術治療性别認同障礙的年青人,對他們心理上造成甚麼影響,我們也未充分了解。
凡此種種未有答案的問題,須要我們進行更多研究加以解答。與此同時,對於性别認同障礙如何及因何發生、持續和終止,我們也必須繼續進行研究,或許因此可以揭示治療性别認同障礙的新方法,讓患者受惠沒有變性療法那麼影響深遠和嚴重的治療方法。
鑑於上述許多不確定性和未知因素,用於性别認同障礙的青春期發育阻斷療法,稱之為實驗性療法才屬恰當。可是當今醫學界卻不作如是觀。過法數十年來,實驗醫學制訂出許多規範、標準和治療方案,包括對人類實驗對象的保護措施、機構審查委員會的運用,和在嚴格對照情況下進行的臨床試驗,還有長期的追踪調查。這些行之已久的慣例,正是為使實驗醫學更趨嚴謹、為保障患者、醫者和社會的利益而設。可是,一旦涉及性别認同障礙的青春期發育阻斷療法,這些規範和治療方案彷彿近乎蕩然無存—這種情況對於患者、醫者、社會和對真理的探求來說,皆是有害無益。一般而言,對於各類實驗療法,醫生應當慎於採用,而對用在兒童身上的那些則更要格外小心,特別是要避免採用那些根本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證明其有效或安全的實驗療法。儘管醫生和家長都出於善意,讓年青人接受這類治療,卻無異陷他們於危險中。
關於性别認同障礙,儘管我們確切知道的東西不多,但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錯認自己為異性者往往要大吃苦頭。他們比起一般人更容易受到焦慮、抑鬱的困擾,甚至更容易有自殺傾向。對他們伸出援手是一定要做的事情,但在科學家還在努力深入了解性别認同障礙的性質和成因的時候,貿然把激素療法、變性療法當成最好的治療工具,恐非慎重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