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傾向及性別的生物學、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研究發現

報告總結

Lawrence S. Mayer,Paul R. McHugh

這份研究報告從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科學,提出了一個謹慎並最新有關性傾向和性別認同的結論,希望可以幫助醫生、科學家和社會大眾更能有助解決LGBT人士面對的健康問題。

以下是一些關鍵發現:

第一部分:性傾向

●沒有科學證據支持性傾向是人類天生及固定生理特徵的理解,亦即是「與生俱來」 的說法。

●儘管有證據表明,生理因素如基因和荷爾蒙與性行為和性吸引有關連性,但對於人類的性傾向,有生物學上就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因果解釋。而由研究人員發現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的大腦結構和大腦活動的細微差別,這個神經生物學的發現也不能說明這些差異是天生,還是由環境或心理因素造成的結果。

●多個有關青少年的追蹤研究表明,性傾向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對一些人來說是具流動性的,一項研究估算,多達八成報告自己有同性戀傾向的男性青少年到成年就不再有同性性吸引。(雖然這個數字有多能反映的其實際的性傾向變化和其調查過程都被一些研究者質疑。)

●非異性戀者童年受性侵犯的比例比異性戀者高兩至三倍。

第二部分:性、精神健康結果和社會壓力

●相比於普羅大眾,非異性戀的群體有更高風險患上生理和心理健康問題。

●相比異性戀群體,非異性戀群體患上焦慮症的風險高出約1.5倍,患上抑鬱症的風險高出大約1倍,藥物及酒精等濫用的風險高出約1.5倍,以及自殺的風險高出近2.5倍。

●跨性別社群的成員在各種精神健康問題上比非跨性別社群成員有較高風險。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齡的跨性別人士的企圖自殺率估計為41%,而整個美國的跨性別人口的比率卻不到5%。

●儘管有限證據顯示,社會壓力(如歧視和污名)構成非異性戀者和跨性別社群出現精神問題的風險較高。然而,若要"社會壓力模型”成為理解公眾健康問題的有用工具,更多高質素的追蹤研究是必需的。

第三部分:性別認同

●未有科學證據支持性別認同是天生、人的固定特質並獨立於生理性別的假設, “被困在女人身體的男人”或"被困在男人身體的女人” 的說法未有科學證據支持的。

●根據最近研究估算,約0.6%美國成年人的性別認同不符合其生理性別。

●有針對跨性別和非跨性別人士的大腦結構差異研究,指出大腦結構差異和跨性別身份之間的關連微弱。這些關連不能為跨性別身份提供神經生物學上的證據。

●相比於普羅大眾,曾接受變性手術的成年人有較大機會繼續處於一個欠佳的精神健康狀況。一項研究發現,接受了變性手術的人企圖自殺的機率比對照組大5倍和因自殺而死亡的機率比對照組大19倍。

●當接觸跨性別議題時,兒童是一個特別例子。只有少數自認為異性的兒童到青春期或成年期間的情況仍然持續。

●對一些自我認同為異性的兒童來說,雖然當他們的情況備受肯定及鼓勵時,其心理健康或會得到改善,但仍欠缺科學證據支持延遲青春期發育或抑制青少年第二性徵發育的醫療干預有治療價值。沒有證據顯示所有出現非原生性別想法或行為的兒童,應該鼓勵他們成為跨性別人士。

報告來源:Sexuality and Gender Findings from the Biological,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Sciences,http://www.thenewatlantis.com/publications/executive-summary-sexuality-and-gen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