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這是一份有關44個家庭的追蹤研究,探討父親(相對于母親)對其兒童(分別在6, 10及16歲)的依附表現作出的獨特貢獻。在幼年期間,父親及母親的遊玩靈敏度(play sensitivity)會透過一個新測試被評估,這測試叫SCIP(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interactive play scale , 靈敏度及挑戰度的互動遊玩等級)。父親的SCIP分數能夠被父親在第一年的照料質素預測,這分數在四年間是高度一致的,也跟父親有關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attachment)非常有關。在「陌生環境」(Strange Situation)的測試中,對父母雙方的依附質素是6歲兒童在「分離擔憂測試」(Separation Anxiety Test)的依附安全感的先決條件。父親的遊玩靈敏度與母親—幼童的依附質素能預測兒童10歲時的依附內在運作模式,但相反就不能。青少年的依附表現程度只能被父親的遊玩靈敏度所預測。研究結果肯定我們的主要假設:父親的遊玩靈敏度比早期父親—幼童的依附安全度更能夠預測兒童的長期依附表現。量度父親互動遊玩行為的現實處境(ecological validity)與幼童在恐懼下靠近父親的比較值得被強調。研究結果從更廣闊的依附觀點討論:父母雙方都會塑造其子女的安全心理(psychological security),但各自透過他或她的獨特方式。
前言(部份)
雖然不必然是對「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的挑戰,但父親—幼童的依附已成為依附研究的挑戰。「依附理論」指出父母雙方都是依附角色。「一個幼童擁有以下的經驗:一個鼓勵性、支持性及合作性的母親及晚一點來的父親,給他自我價值、對他人幫助的信任及一個討人喜歡的模範去建立將來的關係。」(Bowlby, 1982, p.378)關於幼童,鮑爾比(Bowlby)認為父親是一個值得信任的玩伴及輔助性的依附角色,多過作為一個主要的依附角色。(Bowlby, 1982)因此,相比母親作為依附角色,鮑爾比理解父親作為依附角色是在不同時段、處境及其重要性較次等。
在這三十多年間,沙夫(Schaff)及愛默生(Emerson)的突破工作為以下現象提供了證據:大部份幼童在他們的第二年已經與其父親建立了依附。認為只有母親—幼童依附的看法不能反映幼童在家庭的社會現實。這個取自母親報告的研究指出75%的幼童在18個月大的時候「抗議」(protested)與父親分離。在拉姆(Lamb)及其團隊的自然追蹤研究中,他們發現父母—幼童的依附行為有時間及處境相關的模式。當父母雙方都同在,在恐懼下的12及18個月的幼童會比較喜歡求助於他們的母親,但在其他研究看不到這個偏好。相反,依附行為在沒有恐懼情況的的量度下,幼童在他們生命的首兩年會比較喜歡父親。(Lamb, 1997)
討論
父親及母親在其子女的依附發展中的互補角色(部份)
今次的發現指出父母對兒童依附發展的貢獻可能各有不同及互相補足,取決於在特定文化中的兒童社教化當中,每個父或母各自扮演的角色。
我們對傳統家庭的追蹤研究結果似乎指向父親對兒童情緒安全感(emotional secirity)的獨一無二貢獻:父親可能主要透過幼童在冒險玩樂時提供靈敏度(sensitivity)的支持作出貢獻。同一時間,母親作為主要照顧者可能主要透過兒童在恐懼時提供安慰作出貢獻。我們對這些結果的詮釋是跟鮑爾比的看法一致,他認為心理適應取決於在恐懼及挑戰時的情緒安全感。(Bowlby, 1979)
限制及強項(部份):
總而言之,兒童對自我能力及值得幫助的自我模範似乎來自父及母一連串不同的依附經驗。我們的數據指出,在來自非風險家庭的德國兒童樣本中,母親的追蹤影響似乎建基於她們作為安全避風港及安全基地的功能,因為這樣可以外出冒險。相反,在冒險期間,父親的塑造式影響在他們作為敏銳、支持及既溫柔又挑戰性的陪伴者功能中發現。父母會否及如何具備這兩種依附,即作為安全避風港及在冒險期間可信任的陪伴者,及這些經驗如何結合為一個或多個依附的內在運作模式將會是未來進一步研究的挑戰課題。現在這個研究透過在家庭視野中更廣的情緒安全感框架概念化依附安全感,指出父親作為依附角色的新面向。

文章譯自以下論文的部份內容:
Grossmann, Karin, Klaus E. Grossmann, Elisabeth Fremmer-Bombik, Heinz Kindler, Hermann Scheuerer-Englisch and Peter Zimmermann.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07-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