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同性戀雙親養育的孩子看同性撫養 ── 麗夫卡、波比及童欣(四之一)

麗夫卡,波比及童欣之間有一些分別。他們都是在七十年代由同性戀伴侶養育的,麗夫卡及童欣現在已50歲,在六十年代有被同性戀伴侶養育的經歷,而波比現今40歲,在八十年代有被同性戀伴侶養育的經歷。他們三個都是在同性領養不是政治現象時被同性戀伴侶養大,那時也是同性戀群體對同性戀伴侶養育孩子沒有特別興趣的時候。

相比其他由同性伴侶養育的孩子,麗夫卡,波比及童欣的教育程度是較高。麗夫卡及波比都在著名大學獲得英語博士學位,他們現在是大學教授。童欣在加拿大完成她的學業,取得會計師牌照。童欣在2007年出版了一本書《Out from Under》,她曾在世界各地如巴拉圭中作證,她的文字也被翻譯成不同語言,如中文及葡萄牙文。同樣地,麗夫卡及波比是著作的作者。

他們三人的教育程度可用兩個方法理解。作為同性伴侶養大的孩子,他們或許不是典型的。Doug Allen在2013年發表的研究中,基於加拿大20%的人口普查,發現由同性伴侶養大的孩子,他們的學業成績顯著較低,在高中畢業的比率上,他們只有一父一母養大的孩子的65%,但在Allen的研究中,有一個例外,就是被男同性戀伴侶養大的男孩表現特別優秀,完成高中的比率比一父一母養大的孩子還要高。
童欣是由男同性戀者養育的,麗夫卡及波比由女同性戀者養育,所以他們的對話不會包括第四類──由男同性戀者養育的男性,但他們三人有較高的教育成就。

他們以下的討論內容,是未經編輯的。每部份代表15分鐘的討論,總共有四部份。




*********

波 = 波比

童 = 童欣

麗= 麗夫卡

波:現在跟我一起有兩位隆重的嘉賓,一位是童欣,另一位是麗夫卡。我們三個現在已是成人,都曾經被同性戀者養育,我們有很多共同的經歷可以討論一下,當中也可能有些經歷不盡相同。好,就以一條問題作開始吧,我想問童欣及麗夫卡:我們常常在大眾傳媒聽到一個共識,就是來自一眾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及一些像COLAGE的組織,這些組織代表同性戀養育的孩子,他們一同指出:被爸爸及媽媽養育跟被同性伴侶養育是沒有分別的。童欣,你如何看?這個共識符合你的經驗嗎?

童:我想說,在同性戀伴侶養育的孩子中,我們是非常罕有的,因為在美國2010年的人口普查統計中,當他們在65萬個家庭中尋找兩個相同性別的成年人時,[1]他們發現在同性雙親的孩子中,每17個孩子只有1個是跟同性雙親一起居住生活,而因為我的背景,我並不屬於其中之一,所以我不同意COLAGE的看法,我也不同意美國心理學會(APA)指出由同性伴侶養育的我們跟其他孩子是沒有分別。我們受到長時間的影響,這不是我們在孩子時就已經察覺得到,通常等到20至30歲,我們才察覺到這個長期影響。對我來說,我並不屬於其中之一,我感受到漫長及不能解決的憂傷,難過及沮喪在我的生命中。我有兩個兄弟,我發現我們每一個都被成長的環境帶來很大的影響,我們成長的地方不是一個家庭環境,當我和我的孖生兄弟八歲時,就被帶往一些充滿男女同性戀,雙性戀及誇性別的次文化中,我們對這種文化有充份的認識,因為當我們幼年時,父親已經開始帶不同男人回家。

波:好的,當你父親使你接觸到同性戀文化,你有何感受?

童:對於一個小女孩的成長來說,在這種環境下,我不能確立自己的女人特性和女性身份,我感受到女性是沒有價值及不值得被人愛的,坦白說,那時我希望成為男同性戀者,或甚至是誇性別男性,而不想成為長大中的小女孩,我深深感受到我一點都不可愛,因為在我生命中看到的男人,都不是愛女人的。

波:你知道嗎?有一件有趣的事,因為在Doug Allen的研究中,他找了加拿大20%的人口普查數字,他發現表現最差的組合,是由兩名男同性戀者養育的女性,她們的畢業率只有由一父一母養大小孩的15%。

童:因為失去安全感,在學業及工作都遇上很多困難挫折,老實說,我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壓碎,或許今天你會看著我,然後心想:「沒有啊,我看不出有甚麼分別。」我們不能只看長期的影響,而忽略了我因為這背景而付出了多少去克服這些困難挑戰。即使我現在已克服了很多,但這是伴隨我一生的長期挑戰,直至我離開世界為止,因為我不是成長在一個為了孩子而重視父母親的異性戀環境中。

波:對,非常好的論點。麗夫卡,你又如何?有甚麼看法?

麗:我幾乎完全同意,只是因為我的經歷,我有少許不同的看法。我初步看了COLAGE 是甚麼,坦白說,它更像一個馬戲表演。我可以告訴你,當我的母親沒有跟另一個人有染,她不會在學校裡出現,她不會去家長會見我的老師,她任何地方都不會去。當她跟另一個人有染,我一看到她回家,就像去科技展覽會一樣,她就像「噢,小甜心,看看我們去哪兒!」她們會在我的學校及老師面前表演,然後看可以怎樣弄到他們不自然,這做法明顯使我在學校處於恐佈的環境中。意思是昔日我是一個讀書不成的人,今天仍是,不能做乘數,也不能做類似的東西。

波:但你寫得一手好文章!

麗:基本上我覺得美國心理醫學會是錯的,我不知他們問誰。我不知他們問甚麼問題。我也不知有多可靠,你知道嗎?他們在評論甚麼?我在其他地方看過,但不記得在哪兒,哪兒所說的類似是這樣,由同性伴侶養育是一件正面的事,因為這會令孩子更願意在性方面冒險,也令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

波:對,我也看過,這是在波士頓中,有一班人他們─

麗:誰想自己的子女在性方面冒險? 他們是甚麼意思? 這只是一方面,第二,思想更開放,不要成為頑固的迷信者,他們說的任何事,都使我十分生氣,你知道嗎?我可以告訴你,他們得出結果的問題都是支配性的,「你如何看同性戀者?」「噢,他們十分偉大,令人驚嘆。」對,兩個同性戀家長坐在一起,用鋒利的眼神注視你,你最好這樣說。

波:非常直接。


麗:但他們問相同的孩子,你如何看基要派的基督徒?罵人固執是當你對著你不想固執對待的人時,才發揮作用,這合理嗎?


波:不合理。很好,我覺得你說得很好。我認為我對這問題的回應是─ 你知道,我深入看過美國心理學會,美國社會學學會及領養服務機構,所有這些組織都受到同性戀運動的巨大壓力,當你的研究數據與他們立場相反,你很大機會被抄,這正正發生在Mark Regnerus , Doug Allen 及Loren Marks身上,也發生在發表這些研究的人身上,也包括我。所以我絕不相信這類研究,也是因為我不認為統計數字能掌握到一個人沒有爸爸在生命中的境況。

麗:對,在你生命中,沒有一個生理父母,但有一班人,只要他們那天有興致,你就要一起參與,當所有事都大混亂,就不會給你計劃B,若一個小孩知道如果所有事釀成大亂,我可以跟祖父母一起住,但沒有計劃B的,你知道我說甚麼嗎?

波:對,有少許奇怪,我跟你們有些不同,我媽媽在我兩歲時已在一種關係中,直至九歲她去世。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她的伴侶是十分穩定。她們不會住在同一間屋,我以前還以為這是應該的事。我媽媽這個決定是好的,但即使如此,我已知道她們是情侶。她們兩個對我都有權威,跟我也有感情聯繫。但我的問題是作為男孩,被兩個女同性戀者養育,加上我有口吃,我曾努力克服口吃的問題,部份因為我繼承了我媽媽家族的加勒比海西班牙口音,也部份因為我有女性氣質。但我身邊沒有一個父親,先撇開沒有父親作模範榜樣的問題,對我來說,最大的問題是我身邊沒有一個男人,我不知這樣解讀我的經歷是否恰當,但我真的希望填補這個缺口,而我是用性的方法填補這缺口,由13歲開始,我是極度隨便地跟很多比我年長的男人上床,他們會給我禮物及金錢,我也知哪裡可以找到他們。你知道嗎?你去YMCA的芬蘭浴或24小時超級市場外的停車場,他們都遍佈在每一個地方,也部份因為我媽媽有很多同性戀朋友,使我認識很多同性戀的文化,也部份因為缺乏爸爸所產生的問題。所以對我來說,以上所有問題集合於我身上,不是很明顯嗎?

童:波比阿,我們大約有30%會成為第二代,相對一般大眾的2%,這是非常高的比率。

波:你意思是我們當中會有30%成為同性戀或雙性戀,對嗎?

童:對,我們變得像我們的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雙親,有30%是如此。此外我需要講,在所有這些已成年的孩子中,當中我曾跟他們談話及電郵聯絡,差不多所有人都有一定程度的性別及性傾向混亂,這樣說不是代表我們出櫃及標籤自己,而是我們有困惑,有掙扎。我們當中有為數不少的人──我不知麗夫卡是否如此,但包括我在內,曾經歷過性侵犯,那些曾跟我談話的成年孩子中,也曾經歷性侵犯,所以這是一個充滿性意識的環境,不單在家裡,而是在那些文化中,我也曾暴露在這次文化裡。對我來說,我覺得很挫敗,因為我曾嘗試找尋爸爸的愛和肯定,所以我在12歲時開始有男友,我的情感關係十分混亂,因為我擁有眾多的男友,但其實我想填補我深層的需要──被爸爸肯定為一個女兒。

波:但這很有趣,因為你有一個爹地,這很吸引我。

童:但他的注意力只集中在他生命中的男人。在我成長的環境中,有三個主要的男人,但我爸爸及他的伴侶也各自有眾多的性伴侶,所以某程度上他們不像二人伴侶,似乎有時是多人伴侶關係,因為我的爸爸及他的伴侶們也可以在市區的同性戀酒吧跟另外十二個男人有關係。


波:對,麗夫卡你知道這些事情嗎?我不知你曾否接觸過這類事情,但我知道不少女士跟她們已出櫃的丈夫離婚及失去子女撫養權,她們的回顧及分享自己的經歷時都跟童欣所提及的一致。對於她們前夫的開放式關係及眾多男人在屋裡的情況時,她們所有人都覺得十分驚慌。其中一個我一次又一次聽到的情況,是他們會把色情的物品四處擺放。

童:對,我兄弟都遇過這情況。
波:麗夫卡,你如何看?
麗:我的媽媽有一些色情物品,我以為多數都是講笑,因為她有一段時間曾參與在同性戀文化中。哎呀,我意思是在70年代早前,男同性戀者及女同性戀者之間的相處很好,直至當那些男同性戀者留意到那些女同性戀者沒有足夠金錢籌辦活動,事情就出現變化。

波:對。

麗:所以那些女同性戀者被人甩走,你知道嗎?「繼續走你的路,我們今天在此分手」對嗎?

波:對,童欣有相同的觀察,我早前跟她談過,她其中講到男同性戀文化是非常豪華,而因為我媽媽的經歷,我常常誤以為同性戀文化是非常基層。
麗:阿,對呀,男同性戀者去渡假的地方都是非常美麗而我們去的就是鄉下平房。
波:對,可住宿的旅行車,這是我常常去的地方。

待續。。。

——–


註1: 更多資料http://www.cnsnews.com/news/article/census-bureau-admits-it-artifcially-inflated-number-same-sex-couples.

文章轉載自 http://englishmanif.blogspot.hk/2014/03/la-joie-de-vivre-29-kids-of-gay-parent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