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lie Harren博士(婚姻與家庭執業治療師)
同性戀這課題,治療師常以錯誤手法處理,因相關資訊存有謬誤。許多治療師相信,同性戀只是一種在生理上天生的本質,因此並不能改變;儘管這說法並無研究支持。研究員雖在此範疇不斷努力,但到目前為止,仍未發現導致同性吸引之生理原因;事實上,許多研究員假設同性戀傾向乃由各種生理及環境因素複合而致。舉例說,有人問及同性戀是否天生就如此,同性戀基因研究員Dean Hamer這樣回答:「絕對不是。按孿生兒研究,我們已知道性傾向有多於一半變數機率並非遺傳。我們的研究嘗試找出基因的元素…這不是要否定心理因素。(Anastasia, 1995, 43)再者,大腦研究員Simon LeVay亦同意,同性戀傾向乃由多種因素構成。(LeVay, 1996)
這樣的話,究竟哪些因素導致同性戀吸引?這感覺通常源於性格與環境等複合因素,並自孩童時代開始。據Whitehead與Whitehead(1999)的研究,「人類行為既受先天因素、也受後天培育影響。沒有基因,你根本不能在環境裡活動;但缺了環境,你的基因就沒有可活動的世界」(頁10)。或許以下公式可以提供理解:
基因 + 腦結構+ 產前荷爾蒙環境 = 性情
父母 + 朋輩 + 經驗 = 環境
性情 + 環境 = 同性戀傾向
環境因素可能包括性虐待或其他受創事件的經歷,而其中一項引致同性吸引的常見因素,是性別身分發展受阻。性別身分,指人對自身性別之觀感,即是對自己作為男性或女性之理解。這是從孩童階段起,人與自己同性別父或母、及同性戀朋輩建立關係,而逐漸形成的。
性別身分認同的進程,約在兩歲半至四歲開始。在這個時期,男孩開始不再只黏著母親,尋求與父親建立更深厚關係。對男性而言,父子關係是建立性別認同感的最原初處境,他會在這段關係裡學習怎樣當男生,明白怎樣才算當男生,男孩的走路姿勢應該如何,該怎樣說話、做事等等。父親若多花時間陪兒子,耐心聽他說話,給予肯定,培養感情,就漸漸培養出兒子的男子漢感覺。總言之,男孩乃按著與父親的關係,發展出自身的性別認同感。
孩子到五歲,就開始另一項任務-結交同性別的朋友。在這種年紀,孩子開始上學,男生會觀察其他男同學,處理「何謂男生」的問題;在此以前,父親是他唯一的觀察對象。他會看其他男孩怎樣走路、說話、玩,也會估量自己和其他男生的關係。他希望在男孩子堆裡有歸屬感,被接納,有人認識他。透過結交其他男生,他繼續發展其男性特質,發現其他男生,也更了解自己作為男孩。
在初小時期,孩子通常不太熱衷和異性交往,只想和同性朋友玩。這是很重要的發展階段,因為人必須先了解自己,以後才開始對異性感興趣。
在和同性朋友交往好幾年後,男孩終於進入青春期,開始留意異性,對有別於己的女性感好奇。加上青春期生理因素,這種好奇心會變成對性產生興趣,渴望與異性談戀愛。
相反,發展出同性戀取向的孩子,就不會出現對異性感興趣的階段。究竟在性別身分發展過程裡發生甚麼事情,令孩子受同性吸引呢?典型的情況是,因為某種原因,孩子無法親近父親,可能他沒有父親、或具父親形象的成年男性可仿效,又或者父親未能給予安全感、不喜歡他。當然,不少男生成長時期雖沒有父親,卻沒有發展出同性戀取向;另外,也有許多男生家有慈父,卻仍然是同性戀取向。人的成長發展是很複雜的,包含多樣事件因素,人本身對所發生事情的觀感也起著重要作用。
觀感很重要,甚至比實情更重要,因為對那人而言,觀感才更真實;而這往往受性格影響。舉例說,情感敏銳的孩子容易感到被拒絕,儘管對方並非有意拒絕他。雖說個性屬於生理性的影響因素,然而單單個性本身,不足以發展出同性戀取向,必須遇上若干環境因素,才產生受同性吸引的取向。會產生同性吸引的典型性格是,孩子天生善感、處事細心謹慎、聰敏,傾向藝術家型性格過於運動型,擅將經歷個人化、內向化,愛靜心觀察。
這樣的話,男孩若覺得父親不想和他建立關係,他仍會多嘗試幾次,與父親連繫,但最終出於自我保護而退隱,這稱為防衛性分離?(defensive detachment)。因為他感到受拒絕,所以選擇反過來拒絕父親,甚至與父親所代表的一切-即男性形象-隔絕(Nicolosi & Nicolosi, 2001)。其中典型情況是,男孩繼續依戀母親,沉浸於女性形象裡。這類型的男孩一般在女人堆中長大,可能他一屋子都是姊妹、姨母嬸母,祖母外祖母等。正當他需要男性榜樣以建立自己的男性身分時,卻只有女性形象可參考,就開始發展出女性化的性情。
這時候,孩子開始上學,這類型男生往往難與其他男生結交,要非他和女生相處比較容易(因他較熟悉女生),便是他害怕其他男生。這類型孩子會覺得自己有別於一般男生,和他們交往就顯得猶豫。如果他發展出好些娘娘腔舉動,也有可能讓其他男生拒絕、甚至嘲笑。雖然這種年紀的男生很希望其他男孩接納他,但這種渴望卻得不到滿足,只能遠遠觀察他們玩,但卻總不受注意,在男孩子堆裡也沒有歸屬感,惟有繼續和女孩玩在一起,進一步發展出女性化性情,儘管他心裡渴望男子氣概。
這類型的孩子在整個小學階段都只在學習女性化的形式,儘管他很想學習當男生,渴望從男子漢的角度了解自己的身分,但因為他愈與母親或女生朋友同化,男子氣概總發展不出來。他只結交女性,這是他惟一的情感投入對象,對自己的性別認同沒有安全感。及至青春期,他對男性情感投入的需要愈強烈,就不對女性感好奇或興趣,因為他早已很熟悉異性了。現在他只渴求同性,很想了解男生,想與男性聯繫。因為一直以來的情感需要、對同性之愛的需要不得滿足,他開始以性的形式去尋求;渴望男性關顧之情,隨著青春期來臨,變成愛戀男性(Satinover, 1996)。
對這類型孩子而言,渴望得到男性的愛,是很自然的。事實上,他會覺得自己生來如此,從有記憶以來他都渴望男性的愛;但其實起初他所渴想的並非性愛,那只是情感需要,是合理的、非關乎性愛的,但後來這種情感被性愛化了。
女同性戀取向的發展,則更為複雜一點。一如男生的性格發展,這牽涉多種因素。有發展出同性戀取向的某些女生,其成長過程與前述男生的相約。但有的女生可能因對女性形象帶負面觀感,才使她與自己的性別形象隔絕。舉例說,女孩如從小看見父親虐打母親,她可能會覺得,女性太軟弱,於是從小時候就下意識立志,要和這種「軟弱」的女性身分隔絕。她覺得身為女性容易受傷,於是與自身性別隔離,以保護自己。
性侵犯也是發展出同性戀取向的另一因素。曾受性侵的女孩會覺得男性很危險,於是當女同性戀者,以保護自己免再受男性侵害。也有的女性因與母親疏離,就以同性戀的方式尋求母愛。也有人並非從小就發展同性戀取向的,卻因長大後曾經歷某段本來不涉性愛的同性情誼,漸漸發展出依戀情感;所謂依戀,即二人同時期望在對方身上滿足情感需要,產生不設健康界限的結連。在友誼關係裡,健康的情感界限是必要的,沒有界限的話,很容易也會超越肉體界限。
上述種種因素(可能是與其他因素結合),即可能發展出同性吸引取向。對於有此感受的人而言,這都是真實、且強烈的情感。許多人發覺自己受同性吸引,卻不喜歡這種取向;不滿自身之同性吸引取向人士應知道,這是可以改變的。不少研究顯示,性取向的確可以改變(Spitzer, 2003; Byrd & Nicolosi, 2002),過程雖不容易,也不能一蹴而就,但一如其他性格治療,透過治療或其他手段,仍可以取得不同程度的改變。
說同性戀全然天生,這是不正確、且誤導的概念。許多治療師告訴人,同性戀者是天生的,其性取向不能改變,並鼓勵受助者接受其同性戀者身分,儘管對方其實希望改變。這些治療師實在漠視受助者自決的權利。受助者有權按個人目標選擇所接受治療,若他們渴望改變,治療師不應打擊他們。無論治療師或受助者,均應多認識此課題,讓受助人知道可能的選擇。
參考資料
Anastasia, T. (1995). New evidence of a gay gene. Time 146, 43.
Byrd, A. D., & Nicolosi, J (2002).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the treatment of homosexuality. Psychological Reports, 90, 1139-1152.
LeVay, S. (1996). Queer Scienc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Nicolosi, J. & Nicolosi, L. A. (2001). Preventing homosexuality in today’s youth. InterVarsity Press.
Satinover, J. (1996). The gay gene? The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Spitzer, R. L. (2003). Can some gay men and lesbians change their sexual orientation? 200 participants reporting a change from homosexual to heterosexual orientatio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32:5, 403-417.
Whitehead, N. & Whitehead, B. (1999). My genes made me do it: A scientific look at sexual orientation. Lafayette, LA: Huntington House Publishers.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Vol. 32, No. 5, October 2003, pp. 403-417
(文章來自Facts About Youth, “Homosexuality 101″, 網路連結:http://factsaboutyouth.com/uncategorized/homosexuality-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