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Parents and Friends of Ex-Gays & Gays [PFOX])支援前同性戀群體及其親友,以下問答由該組織提供,以釐清相關議題。
是否有部分人天生是同性戀者?
我們都聽說過,有人在與異性結婚、生子後,才進行同性戀。並沒有科學證據顯示,同性戀由某種基因所致,也還沒有發現所謂「同性戀」基因;沒有任何基因或醫學測試能判斷人是否同性戀。性傾向是個人的自我認同,並公開宣認的身分;「同性戀」是個人所選擇的身分。據美國心理衛生會資料,並沒有可重覆驗證的科學研究顯示,人天生同性戀,或有內在因素導致同性戀。
據美國心理學聯會資料,「儘管曾有多項研究檢測能影響性傾向的基因、荷爾蒙、心理發展、社會及文化因素,但並沒有足夠證據,令科學下可以定論,說性傾向必然因某種、或某幾種因素而導致。」(2008)
何謂前同性戀者?
每年有成千上萬男女決定改變其同性吸引,透過心理(非宗教性的)治療、同性戀者支援小組、信仰事工組織、和其他沒有論斷的環境下,擺脫同性戀。這完全是只可以由他們自己作的個人決定。可惜社會上有部分人士並不尊重此等個人決定,令前同性戀者受盡指摘。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的宗旨,乃幫助這個群體發聲,面對壓迫日益嚴峻的環境。
同運人士是否反對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保障前同性戀者之權益?
他們不應該的。雖然同運組織聲稱為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跨性別人士、跨性戀者、中性人士,並對自身性別有疑惑的年青人爭取權益,但他們不將前同性戀者納入其範圍。然而,增加前同性戀此一群體,有助推動社會寬容所有不同群體。
許多前同性戀者都不願意公開身分,恐怕受壓。同運人士一般會對前同性戀者窮追猛打,迫他們藏起來,然後聲稱根本沒有所謂前同性戀者,只因為這個群體不敢公開表露身分。例子參:
http://abcnews.go.com/Video/playerIndex?id=4797243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3jkeTdgLrg
http://www.massresistance.org/docs/gen/09b/ParkStreetChurch_0428/index.html
http://www.wjla.com/news/stories/0410/731411.html
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並非反同的組織,而是支持前同性戀者的組織。本會認為人人都應得到尊重,就算對方與我們意見相左,也要尊重對方。我們不必求請他們認同,只希望他們能寬容。
何謂前同性戀者運動?
前同性戀者,是美國最隱閉的少數派群體。前同性戀者運動乃平權運動,以保障他們在社會各範疇不受侵擾,支援該群體與其他人士一樣,在公共空間有同樣權益。前同性戀者及其支持者不應因害怕受壓而隱瞞身分,他們決定圓滿其異性戀潛質,這並沒有錯;這純屬個人決定,別人無可置喙。真正多元社會必須包容前同性戀者群體。
前同性戀者如何受歧視?
因傳媒故意忽略,許多美國人並不知道,選擇擺脫同性戀的人士一直廣受壓迫:
l 有別於同性戀群體,像前同性戀者及其親友協會等組織並沒有同得權益,如難以參與公立學校活動,無法贈書予公立學校圖書館,或在多元活動日派員演講。
l 跨性戀者及易服人士也曾改變性別或性傾向,他們獲公眾肯定,但前同性戀者卻因為決定改變性傾向而遭嘲笑。
l 前同性戀者舉辦聚會講座,經常有反對組織來騷擾搗亂,如由同運人士創立的同性戀者家長組織:同性戀親友會(PFLAG),及同性戀宗教組織:心靈力量(Soulforce)等。
l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在競選時,曾邀請福音歌手、前同性戀者Donnie McClurkin在籌款活動上演唱,因而受同運人士抨擊,要求取消這位非裔歌手的演唱環節;而同性戀歌手並沒有遇到同樣對待。
l 美國首都華盛頓巿長Adrian Fenty因頒發證書表揚一位前同性戀者民權領袖,遭同性戀團體抨擊,被迫道歉。該巿長其後簽名支持首都推行同性婚姻法,以保障所有巿民平等。(http://pfox.org/Mayor_Fenty_wrongful_apology.html)
l 維珍尼亞州平等組織(Equality Virginia)要求首都華盛頓地下鐵移除前同性戀者親友協會宣揚包容前同性戀者的燈箱廣告。
l 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一名前同性戀義工,於維珍尼亞州阿靈頓郡(Arlington County)遊藝會上,因拒絕撤回其前同性戀經歷見證,而招致襲擊;人權運動(Human Rights Campaign)前發言人Wayne Besen竟訛稱無此事。
l 電台節目主持人Michelle McKinney-Hammond在前同性戀者聚會上演說後,人權運動前發言人Wayne Besen向電台投訴,指恐怕主持人宣揚前同性戀者活動,該主持人的節目因而停播。
l 同運組織「反擊」(Bash Back!)為報復異性戀者投票反對無性別婚姻,在波士頓一所教會所舉辦前同性戀聚會上叫囂,相關視頻:http://www.youtube.com/watch?v=llIOdgOZLF4&feature=related,事件成為聯邦法院一宗投訴例證,指「反擊」涉嫌恐嚇;參法院文件第68段:http://www.alliancedefensefund.org/UserDocs/MtHopeComplaint.pdf。
l 曾於圖拉多大學(Toledo University)任職人力資源部門聯絡副主任的非裔美國人Crystal Dixon,以讀者身分致函報章,表達不認同平權人士視同性戀行為與種族問題同等,並指出若干同性戀者能成功克服其不理想同性戀取向,從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和其他前同性戀者組織的日益普及可見一斑。Dixon其後遭大學解僱。
因部分人士無理抗拒已經擺脫同性取向的人士,使社會對前同性戀者群體有種種誤解,甚至令該群體受害。上述情況顯示,多元化、個人自主自決、基本人權尊嚴都得不到尊重。
同性戀者為何如此憎惡前同性戀者?
同運組織常引導成員反對前同性戀者,或不願意認同其「同性戀身分」人士。這種排斥反對,屬恐懼異性戀者的形式之一,可藉教育大眾和推廣而除之。同運人士若故意壓迫人,他們就不應以受害者身分自居。我們應該寬容不同人士,不論其性傾向為何。同性戀有多種成因,每個人經歷都不一樣。假如同性戀者的自我良好感覺,得依賴其他曾受同性吸引人士的經歷,別人一旦改變他們就受不了,這是非常危險的;這也是令前同性戀者受壓迫的原因之一。
同性戀群體一直以來竭力爭取社會寬容,若不承認前同性戀者群體的存在,即等於自打嘴巴,前功盡廢。他們一直以來自稱受害者,走了一段不短的維權路,但現在竟反過來壓迫前同性戀者及其支持者。誠然,運動已開展新一頁--欲擺脫不理想的同性戀取向的同性戀者也應起來爭取權益。
前同性戀群體飽受歧視,誰還會選擇脫離同性戀?
前同性戀者在社會各層面皆受盡欺凌。他們若與異性戀者結婚,會被以前的朋友嘲笑;就算是異性戀者朋友,一旦發現他們曾經同性戀亦排斥之,因許多人以為「一旦同性戀,終生同性戀」。同性戀者現在還可以「出櫃」,前同性戀者卻因為公眾的偏見而被迫躲藏。同性戀者可以受害人自居,贏得大眾同情;前同性戀者卻要面對種種不公對待,只因他們的存在,證明了同性戀並非天生的。美國人應該正視雙重標準的問題--對前同性戀者的壓迫。
我是同性戀者,生活過得很愉快,為何會有同性戀者選擇改變性取向?
改變只是讓一些不願意其同性吸引的人有選擇。你覺得同性戀生活很滿意不代表人人都有一樣的感受,所以,請尊重別人的人生抉擇。前同性戀者正向我們證明,欲擺脫其不願意的同性吸引人士有權按自己的需要作決定,以爭取幸福,不應受別人的意見或需要而左右。據美國心理學聯會資料,「心理衛生組織呼籲成員尊重人自決的權利」(2008)。
我有親友是同性戀者,所以我應討厭前同性戀者?
當然不!你的朋友裡,可以有同性戀者,也可以有前同性戀者。和前同性戀者交朋友,不等於背叛你所認識和愛的同性戀的親友。
聽說青少年同性戀與自殺問題掛鉤?
研究顯示,人愈遲一年將自己標籤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其自殺機率則降底兩成。此統計已排除了因歧視、暴力、失去友誼,或個人對同性戀的看法而導致的自殺案件。(資料來源:Remafedi, Farrow, and Deisher, “Risk Factors for Attempted Suicide in Gay and Bisexual Youth,” Pediatric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87: 869-875 [June 1991])
學校不應鼓勵青少年在成熟前過早自認為同性戀者。在青春期,性別吸引仍然未固定,要直至成年早期才漸漸固定下來。教育工作者應肯定青少年,尊重他們,也鼓勵他們待成年時才選擇性傾向,不必太早自認為「同性戀者」。若青少年在成年期以前就判斷自己一輩子都是「同性戀者」,其生活選擇將大受限制,可以引致抑鬱。因為孩子一旦自認為「同性戀者」,就接受了這個標籤,可能在同運活動和其他感染下抗拒異性戀,也不知道有人會選擇脫離同性戀行列。
面對壓力,自殺與自毀行為並非正常反應。研究顯示,腦子裡如血清素等神經傳遞素若產生變化,亦可能與自殺傾向有關。
(http://www.nimh.nih.gov/health/publications/suicide-in-the-us-statistics-and-prevention/index.shtml)
學校為何應介紹前同性戀者資訊?
談到性傾向課題,學校應以持平態度,介紹所有相關事實。據《美國公立學校與性傾向統一指引》(Public Schools and Sexual Orientation Consensus Guidelines),亦鼓勵學校介紹所有不同人士的觀點,包括前同性戀者及其支持者,以建立平等的學校政策。目前有教育工作者因個人立場,明顯排除某幾種觀點,這已違反憲法第一修訂條例;可見按此條例,前同性戀者觀點應在公立學校裡受保護。上述指引,得到男女同性戀者及直民教育網絡(GLSEN)、美國學校行政人員聯會、課程發展與督導聯會,並憲法第一修訂條例中心認可。再者,美國教育工作者聯會(NEA)前同性戀教育工作者支部門亦認同學校應介紹前同性戀者工作資訊。
性傾向法例及仇恨犯罪政策如何歧視前同性戀者?
前同性戀者因為對同性戀生活有不同看法,而被標籤為仇視、歧視同性戀,所受環境壓迫日益嚴峻。
今天,同運人士已營造出這樣的氛圍,若有誰不接受同性戀其地位等於異性戀,即被標籤為「衛道之士」,幾乎等同種族主義者。因此,對同性戀的其他任何立場,即被視作「排斥」同性戀者。今天性傾向歧視法、並仇恨犯罪政策已被利用,迫使前同性戀群體緘默,使不寛容對待這群體變得合法。打擊「仇恨」、「歧視」同性戀者的口號,已成為攻擊前同性戀者的手段,以下為幾個案例:
l威斯康辛州麥迪遜(Madison)的Davis Ott,因陳述其前同性戀經歷,被控告為仇恨犯罪。
l男女同性戀者及直民教育網絡向所有公立學校發小冊子,指前同性戀者作出「騷擾」行動,只因後者希望獲得同樣權利,也可以向公立學校發小冊子。
lWhitman Walker愛滋病診所執行總監Cornelius Baker稱前同性戀者為「虐待、給青少年洗腦」的「政治激進派」,但他同時批准同運人士對性別身分有疑惑的青少年進行外展教育工作。
l《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總編輯Bob Epstein讓前同性戀者書籍在該雜誌上賣廣告後,「多次收到恐嚇、出言侮辱的殘酷信件」,Epstein表示,他見識到「同性戀群體黑暗、不寛容、得勢不饒人」的一面。
l奧蘭度(Orlando)專員Patty Sheehan公開讉責另一名專員,指其不應表揭某個前同性戀者組織,儘管Sheehan本人亦曾表揚迪士尼樂園一年一度的「同性戀日」。Sheehan女士是公開的同性戀者,她甚至將前同性戀者組織等同於三K黨,藉以抹黑非裔前同性戀者。
l人權運動前發言人Wayne Besen曾要求新澤西州家庭第一機構(New Jersey Family First)解僱Greg Quinlan,因他曾在電台訪問中述說其克服同性戀經歷,又說同性戀行為非源於基因。
當下,前同性戀者及支持他們的親友都感到受威脅,只要他們公開其身份,或表示支持前同性戀者,就馬上感受到環境壓力。此等人士既有勇氣脫離同性戀者身份,也不應被剝削其憲法權益。只保護某種性傾向人士而排斥另一種,即等於公然的歧視。
性傾向議題為何應包括前同性戀者在內?
為性傾向議題討論公共政策時,應該包括前同性戀者在內,他們理解此議題貢獻良多。若沒有社會不同人士代表的證言,所訂立政策必然漏洞百出。
「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PFOX)是甚麼?
前同性戀者及親友協會是美國一非牟利組織,支援相關群體,並教育公眾認識性傾向議題、及前同性戀者。該協會宗旨請瀏覽:www.pathinfo.org。
該會提供友善環境,支援前同性戀者群體,旨在消除公眾對此群體之負面觀感。該會提供相關教育及外展活動,鼓勵個人自決,尊重所有美國公民的決定,不論其性傾向。歡迎加入我們,一起追求真理、寛容與諒解。
何謂前同性戀者家庭會?
前同性戀者家庭會鼓勵家庭以無條件的愛接納同性戀兒女。有別於其他相關組織,前同性戀者家庭會認為,若只單方面鼓勵家庭接受同性戀行為,這仍是有條件的愛;而我們認為,家人之間的愛應是無條件的。我們不必認同孩子所做的一切,盲目的認同並非負責任的親子之愛;真正的愛,應以慈愛與尊重待彼此,儘管對方的立場有別於我。